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9-04-18 09:06:04
一直以來,我市擁有發展海洋漁業所需具備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17萬公頃的灘涂面積,20萬公頃的淺海(-5米)面積,94公里的黃河過境面積,漳衛新河、德惠新河、馬頰河等8條入海河流,經過多年積累壯大,逐步形成了對蝦、貝類、豐年蟲三大優勢主導品種。
全市對蝦養殖面積80萬畝,年產量10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50%以上,穩居全省第一;“濱州對蝦”“博興對蝦”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成為全省最大的對蝦苗種繁育基地。貝類增養殖面積40萬畝,年產量19.8萬噸,建設了省級貝類底播型海洋牧場。豐年蟲卵年加工量3000噸、產值15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全市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4年保持100%,是目前全國擁有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縣最多的市。
可以說,濱州的海洋漁業優勢突出、特色顯明、潛力巨大。然而,在這些光環背后,各方面不足也逐步凸顯出來:養殖模式粗放、配套設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災害和養殖病害能力弱,水產養殖整體效益仍較低下;水產品加工檔次較低,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帶動作用不強;水產品冷鏈物流才剛起步,流通體系還不完善,大型、高檔、現代水產物流貿易基地較少。
基于這些問題,如何鞏固提升原有優勢,挖掘內在潛力,補齊落后短板,成為濱州海洋漁業搶抓海洋強省建設機遇,實現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
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應運而生,為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2017年1月13日,全省首個市級漁業科技創新團隊——濱州市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正式成立。團隊聘請了包括泰山學者、國家省漁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等38名專家教授作為高級顧問,組織全系統35名專業技術人員、全市18家涉海涉漁骨干企業技術人員加入團隊。
2019年3月8日,濱州海洋發展招才引智暨市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工作會議召開。
科技創新團隊的成立,是我市海洋漁業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服務濱州海洋與漁業健康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市海洋漁業部門希望,通過團隊的成立,能夠在濱州建立一個高標準、規范化、實用性的海洋漁業科企對接平臺,借助國家、省、市涉海涉漁科研院校的科技優勢,緊緊圍繞濱州市海洋漁業發展需求,以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提高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為重點,通過科研項目實施和學術交流等活動開展,實現優勢科技資源的整合聯動和高效運轉,為濱州海洋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注入科技動力。
團隊成立以來,緊緊圍繞濱州海洋漁業發展,以專家顧問為引領,以技術人員為支撐,以骨干企業為載體,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加快濱州海洋漁業新舊動能轉換,打造畜牧水產千億級產業集群注入了強大科技動能。
2018年3月20日,中科院海洋所原所長相建海(左一)與國家蝦蟹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李富花(左二)來濱州洽談技術合作。
兩年來,國家、省專家顧問和團隊專家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將科技成果和科技資源深度融入濱州海洋漁業科技發展中來,努力提升海洋漁業科技水平,鼎力支持濱州海洋漁業經濟發展。團隊專家來我市開展調查研究、技術研討、現場指導40余人次,幫助我市改造完成海水標準化池塘10萬畝,試養了中國對蝦、非洲斑節對蝦、“渤海紅”扇貝、硬殼蛤等20余個新品種,開展了扇貝底播、牡蠣吊養、魚蝦混養等10余項新技術示范;團隊專家主動與我市企業對接,成立院士工作站、大學生就業實習、漁業科技實驗示范等基地4處,幫助我市創建了首個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申報開展科技成果項目20余個;團隊專家積極牽線搭橋,幫助我市與海壹、科海、桂海等國內知名漁業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引進親本繁育優質對蝦苗種300億單位,成功實現了“南苗北育”“北苗南銷”。在濱州海洋漁業生產一線,團隊專家們勤奮鉆研,拿成績說話,為我市海洋漁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漁業團隊精分細化,助力現代漁業發展提質增效
目前,濱州市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漁業部分劃分為蝦蟹類、貝類、豐年蟲類、刺參類、魚類五個團隊,團隊專家根據各自專長,有針對性地展開研究,解決了一系列制約濱州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蝦蟹類產業創新團隊:
2018年,在蝦蟹團隊和漁技站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對蝦養殖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成效明顯,選取的無棣友發對蝦良種聯合試驗示范基地、沾化金水源對蝦良種聯合試驗示范基地和博興縣水產局淡水養殖試驗示范基地,分別完成了高位池、養殖蓄水與生物餌料培養池的改造,完善了進排水和增氧設施的基礎配套,完成了多種蝦系不同形式的養殖試驗示范。
無棣縣友發水產鹽田蝦烘烤加工現場。
在雙方努力下,海緣、海城、金盛三家企業共引進了“科海1號”、“桂海1號”、美國“普瑞莫”等國內外優良南美白對蝦親本6萬多對,共繁育仔蝦300多億尾,實現產值3.5億元,創我市對蝦育苗歷史最好成績。不僅首次實現了我市優質對蝦苗種的自繁自足,改變了我市南美白對蝦“南苗北育”的現狀,而且實現了“北苗南銷”,創立了全省最大的南美白對蝦苗種繁育基地和蝦苗淡化基地。
2018年9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馬甡、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倢來濱調研對蝦養殖。
另外,蝦類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效果十分良好,養殖新技術推廣應用成效顯著。例如,在內陸南美白對蝦小拱棚室內蝦苗暫養與室外大塘二茬養殖技術推廣上,我市經過多年來技術創新和借鑒兄弟省市的養殖經驗,集成了具有長江以北地域特點的濱州“135”南美白對蝦二茬養殖模式。這一模式得到了業界同行一致認可,并有望在今后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推廣。在設施化非洲斑節對蝦養殖技術推廣上,我市開展了溫室大規格標粗(1000尾/斤以下)接續室外養殖的技術創新,取得了畝產720公斤的長江以北養殖最好水平,并進行了專家現場驗收。
2018年9月28日,省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黃樹慶到博興調研澳洲紅螯螯蝦養殖。
貝類產業創新團隊:
貝類產業創新團隊濱州綜合試驗站立足黃河三角洲灘涂資源優勢,為做大做強灘涂貝類產業在產業會議交流學習、新品種引進、蝦貝養殖模式與養殖設施研究、貝類人工養殖資源調研等方面開展工作。
2018年8月21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國范率團隊調查近江牡蠣資源。
2018年,團隊參與籌備了大力發展“蝦貝蟲”經濟助推新舊動能轉換主題研討暨濱州市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成立一周年總結大會,并參加了首屆中國(乳山)牡蠣國際高峰論壇。團隊與山東金水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該公司池塘中開展了“池塘蝦貝生態養殖和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模式構建”項目,于3月初開始在選定池塘中進行蟶田制作和底鋪網作業,研究硬殼蛤苗種底播和養殖管理技術,并定時及時跟進進行養殖容量樣品采集、養殖生物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現場測產驗收工作。
另外,團隊還組織為企業贈送池塘肥水產品、水質改良產品及強氧化劑等,幫助企業對養殖水體進行凈化和肥化。團隊專家們及時整理和總結經驗,并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專家開展漁業技術培訓,將最前沿、最適合濱州的貝類養殖、市場知識傳達給全市養殖企業、養殖戶。
豐年蟲產業創新團隊:
2018年,該團隊協助山東省友發水產有限公司投資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咸海鹵蟲卵捕撈與加工項目,以承包和租賃方式在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咸海建立了100公里岸線的鹵蟲卵捕撈基地,在穆伊納克原魚罐頭廠建立了12000平方米的鹵蟲卵加工廠。另外,團隊依托中國國內公司的先進加工技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年出口中國鹵蟲卵原料200噸,為我國年創匯達800萬美元。
推進漁業行業扶貧。在團隊的促成下,我市積極在新疆開展東西部合作,通過收購當地鹽湖鹵蟲卵、開展新疆口岸邊貿合作等方式,將新疆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漁業行業為推動了當地扶貧工作的開展。我市在新疆年收貯鹵蟲卵量達700多噸,交易額近億元,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群眾就業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年,山東省友發水產公司與新疆艾豐生物制品公司簽訂6000萬元投資協議,以鹽湖鹵蟲卵為原料,在新疆開發加工豐年蟲卵及醫藥保健品。
下一步,團隊將進一步開拓鹵蟲國際市場,通過開發利用渤海鹽田特有的高品質鹵蟲資源,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和專利技術,不斷加強國際貿易合作。
刺參產業創新團隊:
2018年3月6日,刺參產業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召開了濱州市刺參養殖技術座談會,邀請省刺參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專家顧問、濱州刺參養殖企業負責人等,著重從刺參養殖企業情況介紹、刺參底播增殖效果評價與養殖關鍵技術及2018年濱州綜合試驗站重點工作三個方面進行了座談。
在隨后的工作中,團隊到濱州港海域查看上年底播刺參生長與存活情況,結果表明該海域適宜刺參生長,并隨即連續開展了3次大規模刺參淺海底播活動,共底播大規格刺參9.1萬頭。通過不斷補充成體刺參,擴大種群資源,為刺參的自然繁殖、種群進一步擴大提供親體,從而實現濱州刺參養殖方式由路基向海基的轉變。
為推進刺參工廠化育苗技術的運用,團隊多次到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省友發水產進行刺參工廠化苗種生產調研和技術指導。另外,還在友發水產刺參養殖池塘開展了刺參—對蝦混養試驗,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在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刺參養殖池塘,開展參—貝—菜生態循環養殖模式試驗,以探索貝類—刺參與塘基冰菜種植關鍵技術,創建黃河三角洲“參貝菜”生態循環型海水農業新模式。
面對2018年7月中旬開始的高溫天氣,團隊及時開展夏季高溫期水質指標監測,對養殖企業進行高溫預警,并及時制訂了應急方案與措施。團隊通過組織召開刺參養殖技術培訓會議,邀請了省刺參產業創新團隊增養殖崗位專家及魯東大學教授進行現場授課,并為有需要的縣(市)區引進專業高等人才,促成相關合作。
魚類產業創新團隊:
2018年,在該團隊努力下,建成了博興美高美和濱城區豐華淡水魚類兩處試驗點,引進加州鱸魚、巴沙魚和淡水石斑進行養殖試驗,目前試驗效果良好,團隊準備在周邊地區推廣加州鱸魚養殖。團隊還引導山東美高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實施加州鱸魚淡水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程項目,目前即將完成全部工程。
另外,指導海緣公司開展龍膽石斑、大菱鲆苗種繁育,年繁育龍膽石斑110萬尾,主要銷往海南、廣東,大菱鲆繁育200多萬尾,主要銷往大連,苗種品質反響良好。團隊還積極與中國漁業協會對接,充分挖掘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王祥店鯉魚孝文化,打造高新區“黃河鯉魚”品牌,并初步確定為高新區冠名“中國黃河鯉孝文化之鄉”。
下一步,團隊將繼續強化項目帶動、科技引領、改革創新三項措施,加強與團隊專家顧問的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共建科技研發推廣平臺、共同申報成果轉化項目。
團隊將依托黃河古村風景帶、魏集古村落和魏氏莊園等旅游項目,支持建設華美觀賞魚基地休閑“魚樂”中心,輻射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并在濱州市華美觀賞魚養殖有限公司自有觀賞魚養殖基地內,建設華美觀賞魚展廳;協助高新區冠名“中國黃河鯉孝文化之鄉”,打造 “王祥店鯉魚”品牌,開展地理標志認定,打造區域性品牌。
同時,通過實施加州鱸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建成一處省級加州鱸種苗繁育中心,形成年生產不同規格加州鱸苗種3000萬尾苗能力供養殖者使用,150萬斤成品提供給國內外市場。另外,積極帶動周邊養殖戶10—30個村,并可推廣養殖面積1—1.5萬畝以上,協助喬莊鎮養殖端收益增加3億元以上。引進海馬研究知名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張東博士團隊,在北海新區漁業產業園實施海馬繁育及養殖試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