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7-21 10:44:07
小康,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中央提出的我國1990年代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要求。它的基本特征是物質生活比較豐裕,精神生活比較充實,居住環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業發展,社會治安良好等六個方面。既包括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反映社會文明的進步程度。實現小康,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市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市的現代化。
實現小康,關鍵是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結合當地實際,選好發展路子。立足全市1999年實現小康要求,到本世紀末我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安排是:穩增糧棉生產,大力發展蔬菜、畜牧、水產、林果、桑蠶、花卉等多種經營,外向帶動主攻鄉鎮企業,聯動第三產業,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突破。
(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1、穩增糧棉。糧棉生產是我市囯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發展的前提。到本世紀末,糧田面積穩定在40萬畝,總產達到31萬噸,棉花播種面積穩定在20萬畝,總產實現2萬噸。
2、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蔬菜、畜牧、水產、林果、桑蠶、花卉等,是高效農業的主體組成部分,是發展的基本項目,在“九五”乃至后十年都要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高速、高效發展,盡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發展重點和生產力布局是:
蔬菜業,走大路菜、季節菜及反季節菜一齊上,重點發展保護地栽培和反季節菜的路子。成立濱州市蔬菜生產服務中心,從市場體系建設、信息傳遞、技術推廣、物資供應等方面提供服務和支持。在生產力布局上,以蒲城鄉、梁才鄉、社店鎮、里則鎮、小營鎮、舊鎮鎮、濱城鎮、尚店鄉、楊集鄉為重點,到1999年形成25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產量130萬噸。
畜牧業,組建市畜牧業集團總公司,以此為龍頭,建設高效優質繁育基地,以肉牛改良為重點,建立市級示范牧場,帶動家庭牧場和散養戶發展,豬、羊、兔及家禽也要積極發展家庭及聯戶規模養殖。建立科學飼養、疫病防治服務系統,提高飼養的科學技術水平。加快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加工龍頭項目建設,改造畜禽皮毛加工企業,到1999年,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繁育、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體系和多層次增值的緊密型企業集團,在生產力布局上,近郊鄉鎮辦以肉雞、蛋雞養殖為主,其他鄉鎮以單寺鄉、濱城鎮、張集鄉、梁才鄉為重點,發展養牛、養羊和養豬業,到本世紀末全市形成年末存欄牛27萬頭、羊45萬只、生豬23萬頭的生產能力,兔、家禽也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水產業,建設市水產服務公司,主要組織魚苗的供應,引導品種結構調整,推廣生態養殖、科學養殖技術,提高精細養殖水平,并以此為基礎組建行業產、供、加、銷體化實業組織。在生產力布局上,以濱城鎮、楊集鄉、彭李鄉為重點,到1999年形成2.5萬畝生產規模,淡水產品產量達到1.2萬噸;全市淡水養殖面積發展到5萬畝,產量實現2萬噸。
林果、桑蠶、花卉業,以市林工商公司、市絲綢公司為龍頭,成立市級林果、桑蠶、花卉發展指導中心,在生產力布局上,以杜店鎮、里則鎮、尚店鄉、楊集鄉、堡集鎮等鄉鎮為重點,力爭1999年建成10至15萬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3萬畝高產桑園基地和1至2萬畝花卉基地。
(二)外向帶動,鄉鎮企業搞突破
實施外向帶動,實現鄉鎮企業的突破,是實現小康目標的必由之路。發展鄉鎮企業要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優化存量,擴大總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著眼大資源,立足大市場,實施內資拉動,外資推動,高起點、超常規發展,力爭經過三、五年的努力,使我市鄉鎮企業走在全區乃至全省的前列,使其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國民經濟的支柱。鄉鎮企業發展速度保持在35-40%。在發展模式上,一手抓好鄉鎮集體企業,一手抓好個體私營經濟,使二者互為補充,互為依托,并駕齊驅,共同發展,形成四輪驅動、四體共興的發展格局。在布局上,按照圈層發展的指導思想,城區的四辦一鄉及濱城鎮、杜店鎮等重點鄉鎮,以辦好集體企業為主,努力上規模、上檔次,形成骨干企業群體;近郊要依托城區,依托地、市直大企業,實行集體、個體一齊上,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企業,形成城區輻射帶和近郊鄉鎮企業的隆起帶;遠郊、邊遠、條件較差的鄉鎮,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要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要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對鄉鎮辦主要考核當年鄉鎮企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吸引外資額、實現利稅、吸收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等,努力使我市鄉鎮企業在今后五年內有一個大的突破。
(縣級濱州市文件)
(三)搞好農業綜合開發
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環節,要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實現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九五”期間,一是抓住“兩黃”開發契機,以農田水利工程、方田化建設為重點,改造中低產田15萬畝,開發荒堿地4萬畝,努力實施黃河三角洲52萬畝商品糧棉基地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效益。二是實施農業高產技術開發,重點圍繞土地產出率,搞好農業立體種植、雙千田、棉花高產、大棚菜、高產果園、高產桑園、畜牧雜交新品種、魚塘高產精養等八大農業高產開發,到1999年,農業立體種植面積發展到40萬畝,復種指數提高到300%,建成雙千田30萬畝,棉花高產田10萬畝,優質高產果園5萬畝,高產桑園3萬畝,高標準蔬菜大棚3000個,高產魚塘1萬畝。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性生產能力。
(四)加快農科教一體化進程
加快小康進程,實現富民興市,關鍵取決于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為此,要建立以市農業職業中學為依托,以鄉鎮農廣校為主陣地的農、科、教一體化科普培訓網絡,實施“兵頭將尾”教育工程,對村級領導班子進行重點培訓,增強政治業務素質和組織領導發展經濟的能力,努力培養一代新型勞動者。同時,進一步穩定農業科技隊伍,積極推行科技人員包鄉鎮、包村、包點承包責任制,充分發揮農技人員在農技推廣、發展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五)加強社會主義新型村鎮建設
加強村鎮建設,是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有載體快速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制定鄉鎮駐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高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經濟的規模化和產業聯動從而形成多層次經濟和社會發展支撐點和生長點,提高村級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做到整潔、優美、舒適,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奮斗目標。
(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為全面實現小康,必須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到本世紀末,全市農村勞動力入保率達到95%以上;鄉鎮農村“五保”保障率達到100%;集中供養率50%以上;大力發展農村互助合作醫療。消除因經濟原因導致的有病不醫現象。二是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提高“保障生活、促進生產、穩定社會”的能力。三是改進和加強社會福利、防災救災和優扶工作,到本世紀末基本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既是小康的主要內容,也是實現小康的重要保證。要重點抓好“三個提高”、“兩個降低”。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陣地;提高文化素質,全面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城鎮化進程。降低違法犯罪率,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實行依法治市、治鄉(鎮)、治村,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穩定社會秩序;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加強計劃生育網絡建設,確保人口增長控制在既定幅度之內。
(——節選自《中共濱州市委 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村奔小康工程的意見》 1995年9月14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